走近百塔寺3

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:永庆同修课堂


文/马永庆


  曾经的百塔寺跑马关山门,而今只剩一亩三分地,在寺院子里要照全周长18米,树冠百平米的它实属不易,只能照成这样。看得出只有它才够得上平常心。

  曾经的百塔寺“跑马关山门”,寺塔成林,试想想那是何等的张扬与辉煌。现如今这寺也就只剩下一亩三分地,看得出是多么的平淡、低调与落破。这就叫历史,兴衰轮回,变迁无常。不过百塔寺毕竟曾经辉煌,衰败了也会给历史留下史料,给后人留下珍宝。比如说寺里的那棵银杏树,它就是绝无仅有的一宝。


  寺里的这棵银杏树,1998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要保护古树。树旁立一铜牌是这样记载的:此银杏树为隋朝栽植,距今已一千五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,被称为“中国第一银杏树”、“千年活化石”。树高30余米,树冠面积100余平方米,树围达18米。就树龄来说,它虽1500岁,但还不算最老,在其它寺庙里还有3000余岁的,但就雄壮的程度,银杏树恐怕就没谁能够比得过它了。

  在这中华佛教二千余年的历程中,毁佛毁庙,反来覆去,百塔寺的兴衰存亡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例证。现如今每当我朝拜百塔寺,仰望这棵银杏树,就反复地思考与想象:它为什么历经劫难,常青不倒呢?我想无论是什么原因,但有两点不可否认:奉献;低调。有内涵且不张扬,正所谓适者生存。奉献,它除了自身英俊雄壮给人以美的感观之外,它还为一方百姓送去了一片荫凉和香甜丰厚的果实。知恩图报,它的无私奉献,必然换来了大众的保护。低调,它没有因奉献而骄傲自满,年复一年,只是奉献不求回报,果实熟了,任凭人们敲敲打打,从来都是毫无怨言、一声不响。你说它浑身是宝,但深藏不露,信众进庙求神拜佛,它在一旁遮荫挡凉,人们对它全是索取,它给人们的全是施舍。这样的品格,注定它的长寿。


  活到今天,这树又被人们誉为“千年活化石”,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与中华佛教的多难与坚强。它生在寺庙里,长在香火中,可人们跪拜的是佛菩萨,它从来也不计较,一生中做惯了配角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坐着冷板凳。正是这冷眼旁观,它才参透了世间的真谛,练就了淡然、低调。现实生活里,谁人也不愿意像它一样长久地坐在冷板凳上,千百年来毫无怨言。官场上、商战里,人们争名逐利,尔虞我诈,何等的残酷。有的人表面上念佛呢、内心里使坏呢,嘴里阿弥陀佛,满脑子男盗女娼。与其这样,倒不如坐坐冷板凳,让自己贪婪的心,得以短暂的平静,凉一凉,别烦着,这必利于长久。

  人生如梦,世事无常。牛鬼蛇神,人间百态,冷眼旁观,尽收眼底。心累了,闲一闲,烧烧香,拜拜佛,用冷眼冷静地看看世界。这不,很好!

作者简介

马永庆,1955年生,陕西绥德人,长期从事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。原任西安民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,曾任海航集团管理顾问委员会委员,社会兼职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酒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。工作之余热爱文学,崇尚国学,已出版《酒趣禅缘》、《随心》、《醉庐淘禅》、《千酒百友》等多部散文、随笔;称得上传统文化的修习者和海航文化的践行者、传播者。

广告


识别图中二维码可直接购买

传播善知识,助力后来人

扫码下方二维码

关注“永庆同修课堂”


往期精彩回顾

“酒养”马先生

好路难行二三事

为什么要修行

舍心换脸

别浪费 ,常消费


编辑:西安恒沙金栗广告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

校对:小花

商务合作:029-893232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