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:永庆同修课堂

文/马永庆

佛教传入中华大地二千余年以来,佛法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丰富。一代代高僧大德锲而不舍地翻译、研究佛教经典,探索佛教理论,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宗派。后人在不断评判和传承的基础上追认创宗者为祖师,祖师弘法的道场(寺庙)封为祖庭。普通学佛者知道的和习惯上人们常说的有八大宗派,即三论宗、禅宗、天台宗、华严宗、法相宗、律宗、净土宗和密宗。2008年冬,我见到本如法师,问他多时不见忙些什么?他说受托又主持了“三阶教”祖庭百塔寺。“三阶教”祖庭?闻所未闻,可见我的无知和学佛的道路还很漫长。于是我就多次参访百塔寺并不断请教本如法师和有关史料,学习、了解百塔寺的一些基本情况。
在陕西沿秦岭一线寺庙不计其数,尤其以终南山一带为盛。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秦岭里的寺庙、茅棚至今恐怕没有一本书能够说得清、没有一个人能够数得清。这百塔寺虽在历史上曾经辉煌,但现在知道的人不会很多。它的位置就在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口,距西安也就40余公里。具体讲是沿着子午大道向南行至环秦岭山公路,然后向东拐,直至过了路边的大招牌“子午镇”,再向东路边又有一块牌子“171所”,至此向南沿路直行,行至目光向左能看到非常醒目的百余平米的巨大树冠,那就是百塔寺了。

百塔寺,始建于西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,原名淳化寺,是西安最古老的寺庙之一。隋开皇十四年(公元594年)曾扩建。唐大历六年(公元771年)改名为百塔寺。唐时得到了朝廷的重视,对寺庙再次进行扩建,扩建后规模宏大、殿宇雄伟、寺僧众多。传当年寺庙占地千亩,有“跑马关山门”之称。北宋时曾改名兴教院,后又复改回百塔寺。元、明时寺院未有大的发展。清朝同治元年,因战火导致千年古刹毁于一旦。民国初年,进行了修复,但规模大不如前。民国三十年前后,寺院遭拆毁,佛像法器等被抢劫一空,庙里也就只剩一株千年银杏树冷眼静观、孤独守望岁月的变迁。解放后,当地百姓和政府礼请隆和法师主持寺院,对寺院进行了一定整修。文革中寺院再次遭毁。1978年之后寺院又得以恢复,僧人渐渐归来。1980年政府公布百塔寺遗址及寺中的千年古银杏树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百塔寺从古到今,名流辈出。东晋王羲之曾在百塔寺抄写《心经》,现石碑存于西安碑林。隋时,华严初祖杜顺及二祖智俨法师曾在这里弘法开讲《华严经》,故曾为华严宗至相道场。最具影响的是隋信行禅师(公元540—594年)于此创立三阶教,从而使百塔寺声名大振,后被信徒尊为“三阶教宗庭”。有幸的是自解放以来,隆和法师殚精竭虑,重振百塔祖庭,为寺院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,业在当代、功在千秋。2008年底,隆和法师病危之际将寺院托付予净业寺本如法师,希望本如法师能够将百塔寺进一步发展、壮大。本如法师不辱使命,日夜操劳、四处奔波,正在为重振祖庭图志发心。
未来的百塔寺在本如法师的主持下,可否再现隋唐盛况,我们拭目以待。
作者简介
马永庆,1955年生,陕西绥德人,长期从事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。原任西安民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,曾任海航集团管理顾问委员会委员,社会兼职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酒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。工作之余热爱文学,崇尚国学,已出版《酒趣禅缘》、《随心》、《醉庐淘禅》、《千酒百友》等多部散文、随笔;称得上传统文化的修习者和海航文化的践行者、传播者。
广告

识别图中二维码可直接购买
传播善知识,助力后来人
○
扫码下方二维码
关注“永庆同修课堂”

往期精彩回顾

编辑:西安恒沙金栗广告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
校对:小花